“素”说母亲河:流淌着童年记忆 依恋着水乡人生

2017-09-16 11:19 掌上温州客户端

3DC.tm

温瑞塘河,作为温州山水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代的温州人。悠悠塘河水,恰似一条玉带蜿蜒在温瑞平原,被温州人亲切地唤作“母亲河”。

在读者素素眼中,这条河不仅承载了儿时的记忆,更是30年来家乡巨变的写照。本期“家在塘河边”瓯海首届微信创意大赛,素素要谈谈自己内心深处的水乡记忆,以及其中传承不息的文化血脉

 “家在塘河边”微信创意大赛

3DF.tm

▲“赛事LOGO”

3E1.tm

▲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位于温州市区和瑞安之间,北起温州城区小南门桥,南到瑞安城区东门白岩桥码头,主航道全长33.85千米,接近70华里。俗话说,10里为1铺,温瑞塘河即为“七铺河路”。

在素素的儿时记忆里,自己就是母亲身后的“小跟班”,是母亲甩不掉的小尾巴。如若一觉醒来找不到母亲,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总会笑着和她说,你妈妈去城里给你买好吃的了。她知道,母亲揣着一张小小的船票,正沿着温瑞塘河一路向北,目的地便是温州城内了。

3E4.tm

▲温瑞塘河老照片

“每当要过年时,母亲便会带着我去坐船,那时的我听着船上卖膏药先生的吆喝,看着窗外的河水总会去担心船会不会下沉。我就像一个好奇宝宝,即将去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3E6.tm

▲温瑞塘河水网密布

再大一点时,那时还没有公交车,没有大马路。素素的学校里组织秋游,她就会和同学们一同坐船,沿着塘河缓缓而下。“那时的我们喜欢伸手去拨动水里的浮萍,那种感觉如今依然清晰浮现在眼前。”

3E9.tm

▲瓯柑采摘满载而归

瓯柑成熟了,一家人也要租只水泥船,沿着河道去自家园地采摘。素素说,虽然采摘瓯柑那几天,日子过得忙碌,但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载着一船瓯柑胜利返航时,那便是最满足的时刻。

3EB.tm

▲温瑞塘河边的白象塔

“过去的塘河两岸还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狭长的石板路,远远望见白象塔时,我便知道要安全上岸了。”素素说,她还喜欢和发小沿着塘河两岸的白象老街走走逛逛,吃着冰棍看热闹的龙舟表演。这条河就承载着自己的乡愁。

3EE.tm

▲英国人苏路熙回忆录《乐往中国》中当年塘河边的温州南门茶院寺

长大后,素素开启了温瑞塘河文化的寻访工作,还曾经在南白象塘河文化展示馆担任起解说员。温瑞塘河并非人工发掘开凿的河流,而是自然演变而来的。史前时期曾是一条海峡,西汉初期演变为瓯江河口南支入海河道,东晋时进一步演变为一条水面宽阔的河流,唐宋以来经过多次整治和疏浚,才形成今天的温瑞塘河。

温瑞塘河的内河运输,是古时温州人重要的贸易往来形式,使得沿河平原地带人口稠密,城镇众多,农工商业发达。

3F0.tm

▲塘河上的清宁桥

沿河景致疏影横斜,水鸟飞鸣,在瓯海南白象水域,七层白象塔赫然矗立在水边一隅。让她颇有感触的,是离白象塔不足百米远的塘河水面上,横亘着的一座古老的石桥。桥面分三段,每段由三块青色石板铺成,名为清宁桥。她说:“每每细雨中走过时,都小心翼翼,生怕滑溜。”

在清宁桥沿岸,生活着不少居民,他们每日在塘河两岸工作、生活,但这座桥的“岁数”却比人要大得多,建造于清光绪年间。据了解,当时木桥常见石桥却不常有,该桥目前成了塘河上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石桥。

3F4.tm

▲始于明代的南塘人家烧

素素说,塘河之水不仅带动了温州的水运兴盛,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温州人的舌尖“基因”。在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气可口的“南塘人家烧”位列其中。而这里的“人家烧”指的是自家按土法酿的白酒,其用料之一便是塘河河水。

3F6.tm

▲如今的塘河

此次述说“家在塘河边”活动勾起了素素的儿时回忆,也让她看到了这30年来塘河母亲的几经换颜。“在‘五水共治’“治水剿劣”的强大声势下,温瑞塘河的颜值重新向高位攀升,她不仅是我记忆中的母亲河,还是我一直热爱在、生活在、更想拼搏在这个城市的情结所在。”素素说。

浓 浓 的 乡愁,真 真 的 情怀

素素 郑夏忆 | 撰文

王艳琼 | 编辑

网友评论



新闻搜索:
掌上温州掌上温州客户端
第一时间了解温州资讯
下载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