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永嘉茗岙乡剩庄村民自掏腰包240万元建礼堂,凝心聚力桑梓情

2017-12-05 08:05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14554

AD.tm

微信图片_20171205212348.png

从永嘉县茗岙乡政府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十几分钟车程就到了该乡剩庄村。村口一棵300多年的苦槠树叙述着岁月和历史。

把快要倒塌的祠堂改建成茗岙乡最有名的文化礼堂,地处山区的剩庄村花了260多万元,其中240多万元由村民自筹。这座礼堂不仅让当地村民“身有所栖”,更是让他们“心有所寄”。

res01_attpic_brief (7)

村民自掏腰包建礼堂

剩庄村位于茗岙乡西北部,小楠溪上游。按村里老人的说法,村子取名剩庄,是因为这里雨水充足,气候宜人,只要勤劳节俭,村民就能解决温饱并有剩余。

2011年,剩庄村把徐氏宗祠改建成文化礼堂,一共有3层(包括地下室),占地500多平方米。

“村里没有什么集体经济收入,当时建设礼堂费用缺口很大。” 剩庄村支书徐成丰说,把宗祠和文化礼堂结合起来,这一举动得到了村民大力支持,大家纷纷主动捐钱,最终筹集了240多万元。

有了资金后,村两委组织人员走访考察上塘、岩头等地,并在古建筑行家的帮助下,经过2年时间的修建,让剩庄村成为永嘉第一批建成文化礼堂的村庄。

res05_attpic_brief (2)

挖掘历史文化故事

文化礼堂不是摆设,如何让人们在历史沉淀中回味乡情,把文明乡风吹进村民心田,剩庄村干部花了不少心思。

走进剩庄文化礼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醒目的匾额,上书“会魁”两字。村里的老人说,这方匾额是有来历的。晚清时期,文贡生徐敏臣是碧莲小学校长,与永嘉枫林进士徐定超是忘年交,徐定超送匾“会魁”。

徐成丰说,这个典故是建文化礼堂时挖掘出来的。该村还有很多关于“武”的故事,村里出过武贡生,一把90公斤重的大刀现收藏在武贡生后人家里,还有打虎英雄徐三权,曾赤手打死老虎……建文化礼堂时,村里组织一批老人挖掘村里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至今,剩庄村还有很多人会武术,尚武精神一直在该村传承。每年春节,这些会武术的村民都会聚集在礼堂,以武会友。

礼堂里,还设有农家书屋,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开放,由专人管理。徐成丰介绍,剩庄村有很多孩子在永嘉桥下、碧莲等地读书。周末回来了,他们可以在这里看看书。

文化礼堂已成为剩庄村历史文化的载体,借助这种柔性的文化力量,重塑了该村的公共空间。

大家归属感更强了

随着文化礼堂的出现,村民们更团结了。剩庄村老人协会会长徐宗省说,现在村里修路、建生态公墓,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的归属感更强了,都想着把村子建设得更好。”

2013年,剩庄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徐成丰说。以前,农村生活比较单调,村民除了吃饭睡觉,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有时候还会发生矛盾。

如今,每个月剩庄文化礼堂都有活动,比如象棋、围棋等比赛,还有各种演出。正月里该村邀请戏班进礼堂,免费让村民观看戏曲。到了春季,村里推出传统农耕开犁节。丰收季节来临,还会组织晒农作物活动。“娱乐项目多了,村民生活丰富了。”徐成丰说。

剩庄文化礼堂的地下室是一个大餐厅。村老人协会每个月至少3次组织村里的低保户、五保户来此聚餐,费用由村里年轻人筹集。

“送文化”加“种文化” 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永嘉县茗岙乡乡长滕显峰说“文化礼堂”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茗岙的文化礼堂建设,正在让当地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目前,茗岙乡已建成4个文化礼堂。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尤为迫切。茗岙乡从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入手,把“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来积极推进。因地制宜,采取多形式、多用途的方式,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同时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打出一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组合拳,标准化的“建”、规范化的“管”、常态化的“用”与内涵化的“育”。

农村文化礼堂建起来了,更要让其“活”起来。茗岙乡在建设文化礼堂过程中,采取“送文化”加“种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让农民不再是坐在台下的观众,更是登台的主角。利用文化礼堂的平台,精心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深化年等系列活动,引导村民走进文化礼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温都记者 蒋文泽

潘贤群/文 姚卡/摄

网友评论



新闻搜索:
掌上温州掌上温州客户端
第一时间了解温州资讯
下载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