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爆发,怎么给孩子用药?

2018-01-12 09:41 温州都市报

中国一度被誉为“吊瓶大国”,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严重。世卫组织发布了一项针对12个国家民众的抗生素耐药性调查,在1002名中国受访者中,61%受访者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感冒或流感,完全无视抗生素对病毒无效这一事实;53%的受访者认为病情好转就可以停服抗生素,而不需要完成整个疗程,这样做可能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35%的受访者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头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儿童呼吸科医生,我经常碰到家长对抗生素存在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七种:

误区1:抗生素就是消炎药。抗生素对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包括各种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消炎药是对抗炎症的,比如激素类,如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还有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等。由于很多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因此家长将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称为消炎药。而实际上,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两类药。

误区2:抗生素越“高级”越好。这种认知其实已入误区。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研发的早晚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每种抗生素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优劣势,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选择。

误区3:一种抗生素不行马上换另一种。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可能需要坚持使用一定时间才会起效。如果家长自行或要求频繁更换药物,则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而且更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误区4:对抗生素有抵制情绪。患儿有明显细菌感染依据,医生医嘱服用抗生素治疗,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不接受抗生素治疗,殊不知疾病得不到及时控制,感染有可能加重或扩散。

误区5:服用抗生素偷工减料。医生对临床有细菌感染依据的患儿,根据体重、年龄、药物种类,医嘱服用抗生素治疗。一些家长以孩子小或病情轻为由,自行减少抗生素剂量或服药次数。这样的不规则用药,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容易导致耐药性。

误区6:服用抗生素一见效就停药。比如扁桃体化脓的孩子,医嘱服用抗生素2~3天,症状明显减轻,此时家长马上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化脓性扁桃体炎服药后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不能随意停药。因为提早停药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而且导致扁桃体反复发炎,并使细菌对此药产生耐药性。因此,家长在遵医嘱服用抗生素时,一定要吃够疗程。

误区7:口服抗生素没有输液效果好。不少发烧患儿的家长主动要求医生给予输液。其实,对于一般感染患儿,抗生素口服药可以达到很好的药效。但对病情较为严重或因高热产生恶心、呕吐等明显胃肠道症状的患儿,可以采用静脉给药。

林立(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医生)

网友评论



新闻搜索:
掌上温州掌上温州客户端
第一时间了解温州资讯
下载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