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注意!四种情况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今年前5个月温州公安侦破侵犯个人信息案件22起

注意!四种情况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今年前5个月温州公安侦破侵犯个人信息案件22起

2019-06-23 21:17 阅读数:10539

《温州都市报》2019年6月24日第2版

本报日前报道的“市区某楼盘即将交付,收房前业主每天接装修电话”一事,引发广泛关注。6月19日,本报《代表在线》栏目邀请市公安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律师和市民探讨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要承担刑责

本报此前披露陈女士的投诉:收房前,装修公司告诉她,房开提供了一份业主名单给装修公司,且全体业主的信息都有;此外,不光是装修公司,电器商建材商也都有业主信息。陈女士认为,这样的行为,已经属于贩卖公民个人信息了。

对此,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柯海鸥说,如果房开将公民个人信息提供给装修公司的事实成立,那么针对这一行为,市民首先要做一个认定。所谓认定,就是房开提供业主的个人信息给装修公司,是否有获利,这一点需要市民举证。此外,房开将信息泄露以后,是否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装修公司对市民进行了诈骗行为。“从报道中提到的个案来说,相关市民可以到公安机关报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基于不同类型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程度,设置了‘五十条以上’‘五百条以上’‘五千条以上’的入罪标准,以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其中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要承担刑事责任。”柯海鸥说。

柯海鸥说,在2018年温州公安立案侦破黑客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中,有300余人移诉到法院。今年1月至5月,温州公安共侦破22起,抓获122人。

有团伙应聘淘宝客服,套取信息

尹老伯的手机号已经用了十年。然而,前一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有推销房地产项目的,有推销保险的,也有教育培训机构打来的,甚至还有冒充法院、检察院的诈骗电话。

“尤其是培训机构的骚扰电话,前段时间特别多。”尹老伯说,后来他通过网络,在名为“号查查”的第三方号码标注查询网站上,查到自己的号码被人恶意标注成 “教育科研机构”。

尹老伯分析,可能是因为被标注成 “教育科研机构”,一些跟教育培训相关的人“买”到了他的信息。

对于这些骚扰电话,尹老伯也只能是接听后直接挂断。

柯海鸥说,从目前温州公安机关掌握的情况看,造成信息泄露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通过社交媒体,如在婚恋网站留下信息,还有人喜欢在微信朋友圈晒个人生活,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二是不少人主动把个人信息发到网上。如,有贷款需求的,在网上搜到一些平台,主动填写手机号码、姓名等信息。

三是消费的单据、快递单等。

四是在网络平台上购物后,接到骚扰电话。去年,公安机关曾打掉一个盗取公民信息的团伙,他们组织了一批人,去淘宝的店铺应聘客服,在获取客户信息后就辞职;虽然辞职,但这些人手里有店铺后台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店铺没换密码,他们就可以不断收集店铺客户的信息。

市人大代表、浙江九州大众律师事务所主任池方景

最高法去年有判例,试用了“举证责任倒置”

我在生活里,遇到的骚扰电话不少,很恼火也很无奈。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相关法律不够健全,导致骚扰电话防不胜防。虽然,目前相关法律尚待完善,但对非法套取公民信息这一块,还是有法可依的,这一点温州都市报《代表在线》(6月13日A4版)栏目报道过。

要维权的话,在举证方面,按照现在的规定,还是主张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对于公民来说有一定困难。可喜的是,2018年最高法有一个判例,法院试用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公民打官司,主张谁主张谁举证,但有一些案子,公民举证确实有困难,且有一些证据确实是掌握在对方手里的,公民只要提供初步的举证资料后,剩下的就需要对方提供证明,证明不是他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掌握了一名公民的个人信息后,结果导致了信息泄露,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这家企业就要向法院证明不是它泄露的。

温都记者 蒋文泽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