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12岁就办个人画展,最后成就王明中的却是舞蹈,他还因此走进中南海

12岁就办个人画展,最后成就王明中的却是舞蹈,他还因此走进中南海

2019-09-24 07:31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16351

编者按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辉煌的缔造者。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奋进,披荆斩棘的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奋斗者,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温州都市报《总编访谈》栏目,聚焦那些坚守在各自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初心不改的追梦人。今天推出第三期人物——王明中。

▲作者 金可生





人物名片

王明中,1937年出生,温州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教育家,荣获首批“中国舞蹈家金质荣誉证章”“为中国舞蹈事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荣誉证书”。上世纪50~60年代作为国家艺术团体主要演员、教员、编导,参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及演出,担任《奇袭白虎团》的舞蹈设计。撰写了《浅谈舞蹈艺术》一书,创编的《柑林曲》《利剑歌》、辅导的《飞云汉子》均获文化部大奖。创编的《善柔情韵》《忆江南》《红太阳》等中华韵剧目,多次获全国性群众舞蹈大赛特等奖。现任温州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温州市舞蹈家协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历经30余年创立中华韵品牌。



近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金可生(以下简称“金”),专访了温州舞蹈家王明中先生(以下简称“王”)。


金可生采访王明中


兴趣,点燃天赋

12岁办个人画


金:大家只知道你成年后在舞蹈上的造诣,我很想知道你小时候的经历对后来的舞蹈有没有影响?


王:我出生于鹿城,家住小南门,家里开了一小杂货店,卖酱油、醋等日用品。童年时,我经常被人夸聪慧、机灵、活泼,五六岁时常常裹着被单,操着家什,舞枪弄棒。温州解放那年,我在闹市中心的古戏台上扮演了一个地主,观众认为我的表演挺活灵活现的。

 

▲王明中(左二)幼时与父母哥哥合影


金:看来你从小就对自己的艺术天赋很自信。人生途中,抓住了哪些重要机遇?


王:我从小就喜欢绘画,经常临摹小人书及画谱中的人物、花鸟、山水,对自己满意的作品还会加以装裱,挂在我认为最合适的地方。也许是我父母看到了我的天赋,给我找了一位对书法绘画有极高修养的老中医教我画画。之后,我又参加了由德高望重的中学美术教师陈垂平创办的绘画会,开始正规地学习素描、写生、水彩等。


陈垂平老师从意大利留学回来,不修边幅,平易近人,有艺术家气息,全心全意投入美术教育事业,而且对学生特别热爱。当时温州虽然刚解放,但有很多人非常注重艺术方面的培养,这个绘画会中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银行工作人员、老师、商人等,他们也是出于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来学的。


金:那时候学绘画初显才华,有什么收获?


王:可能年纪小悟性高,我进步比同学快,绘画会里那些大我一二十岁的老学员反而不及我的水平。老师也特别宠爱我,给我取名号为“机灵鬼”。我12岁时就办了个人画展。


抗美援朝开始时,我13岁,满腔爱国热情,开始了漫画创作,并发表在报刊上。有一次,我在闹市中心的大墙上爬梯登高,绘制了大幅宣传画获得了报酬。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赚钱,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我给大家买了好多炒得咧嘴的“兰花豆”(油炸蚕豆的温州俗称)。


部队,淬铁成钢

成了人人喜欢的“小红人”



金:你学绘画,后来怎么去部队了?


王:一颗红心向着党。1951年下半年,我14岁,得一机遇,以美术特长被特招到温州军分区文工团,当上了一名部队文艺战士。


参军当兵让我最难忘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军装。虽然穿在我身上的军装大如马褂,可帽子上那闪闪的八一红星,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标志,加上军用皮带一扎,小脸蛋一下子显得格外威风神气,乐得我那双小眼睛都快看不见了。那种喜悦与自豪感难以言表。


▲佩戴军功章(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


金:那么小,部队生活你能吃得消吗?


王:那时部队的生活紧张而又艰苦,深夜里常会紧急集合,雨雾中行军走上百余里山路亦是常事,扛台板、挑油灯演出更是家常便饭,在山沟破庙里住宿,在小溪里破薄冰洗脸,黑夜里站岗放哨,常听到土匪放枪,野狼嚎叫,对于我这个小兵实在是一种锻炼与考验。生活虽然艰苦,但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最美好的岁月,特别是大哥哥、大姐姐们对我的关爱照顾,真挚难忘。


在文工团里,我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部队制作幻灯片,以及绘制宣传画、写标语等,那时部队讲究一专多能,正好和我对上号,所以无论演戏、拉琴、唱歌、跳舞,我是什么都干,样样有份,自然很快就成了人人喜欢的“小红人”。舞蹈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很喜欢我,经常让我去表演。


金:你是怎么走上舞蹈这条路的?是怎样的机遇让你进入中南海?


王:1952年,部队大整编,只保留军区文工团,许多人离队转业,而我却幸运地留了下来,被分配到军区文工团舞蹈队。我生性好强,无论干什么一定要做得最好。我起早贪黑,苦练硬摔,为练好腿功就用背包带吊着大腿睡觉。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我就成为军区舞蹈队的佼佼者,领导对我的评价是“功夫好,有天赋,演什么像什么”。正当我在专业上红红火火的时候,又一个大好的机遇来了,中央警卫团要成立文工队,中央军委与国务院以双重调令在全军挑选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经军区领导推荐,我被选中。从此,我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中南海经历


▲上世纪50年代,中南海文工队合影。第二排右二为王明中。


中南海,升华人生

参演大型音舞史诗《东方红》


金:进入中南海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请说说当时的情况。


王:1954年9月的一天,我满怀激情,从中南海东华门走进中南海万善殿,向“中零一”部队文工队报到。


文工队的编制只有30多人,从各大军区选调而来,精英荟萃。我越发努力练功,一刻都不松懈。业务上的不断上进和成熟,我很快就成了舞蹈队的尖子,并有幸兼任演员队的教学工作。


金: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住在中南海,你和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王:到中南海文工队后,由于工作性质,我们与一些中央领导有些接触。从1954年到1957年期间,举行重大节庆时,我们曾多次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庆祝活动。有时中央领导去北戴河开会,我们也是跟着去的。由于我的绘画比较好,王光美同志曾让我到她家教孩子画画,有几次上完课后她会热情地留我在家里用餐。


后来,“中零一”部队文工队解散时,朱德特地来驻地和队员合影留念,毛主席还送给我们亲笔题字的照片。


这一段经历让我深感光荣、幸福、自豪,终生难忘。回忆起这一桩桩往事,心中总是无比激动。


▲1957年5月21日,毛泽东亲笔签名

▲1957年朱德总理在中南海万善殿慰问中央警卫团文工队(第三排右4为王明中)


金:你曾参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王:文工队解散后,很多队员转业,只留下我和另一位同志被调至军委公安文工团。整编后,中央军委为保持该团的实力,又便于中央军委调动,把该团放到济南军区,把原来的济南军区文工团下放给地方。在济南军区的这段时期,是我不断成熟的阶段,除担任主要演员外,还兼任演员队的教员,并开始编创节目。


▲毛主席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接见《东方红》全体人员合影


1964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由周恩来总理任总策划、总导演。当时,国家组织了各地最好的文工团和最优秀的艺术家参演这部剧。我出演了其中多个节目,如《飞夺泸定桥》《节日灯火》等,有唱有跳,其中在《飞泸定桥》中,我扮演了一名拿着近2米长红绸大刀的士兵。


演出结束后,我们都集中在后台,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当时,总理还宣布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好消息,我们都沸腾了。

▲《飞夺泸定桥》表演中,举刀者为王明中


金:那时候,济南军区文工团经常代表国家出国演出吗?外国人喜欢我们的演出吗?


王:很多次!济南军区文工团代表国家出访了亚、非、拉美二十余国,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友好往来,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那时候代表国家演出,政审非常严格。几次重要出访,我有幸以艺术团主要演员、教员参加出访任务。有时一台晚会,我出演七八个节目,并在美国、古巴、日本等国讲授中国舞蹈理论与传授中国舞蹈技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古巴演出时,当地观众很“疯狂”,鼓掌、跺脚、欢呼,很喜欢中国优秀文化。


▲1962年出访拉丁美洲各国前,周总理审察节目后合影(第二排左1为王明中)

▲在朝鲜演出剧照

▲1962年,王明中在古巴艺术学院与小学员合影


回温种子发芽

全力打造温州“舞蹈之乡”


 金:当时你在济南军区文工团的事业红红火火,为什么回到家乡呢?


王:“文化大革命”时期,我所在的艺术团体被解散重建。虽然当时军代表找我谈话,让我留下,可是我选择了回家乡。我含着热泪,忍着悲痛,脱下了多少次大整编都没能让我脱下的军装。1969年12月,我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故乡——温州,当轮船驶入瓯江口时,我泪流满面。


在部队时,我两年回一次温州,当时交通不方便,从济南出发,要经历火车、大巴车、轮船,需要7天才到温州。我很爱温州,无论当年她多么贫穷,但她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家乡给了我无限的快乐和温暖。


金: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曾代表国家出访演出。回到温州,有落差吗?


王:当时我专注于艺术,并且温州有这样的阵地和氛围让我发挥,也就没有过多地着眼于物质和条件,自然也不会感到落差了。


金:当时温州文化艺术氛围和水平如何?


王:刚到温州时,我去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不到一年,我就被市总工会抽调到市工人文化宫当了文艺科长。当时群众很喜欢文化艺术,但是温州有专业修养的领头人不多。


▲上世纪70年代摄于温州工人文化宫 


金:你采取了哪些措施,开展了哪些工作,来提高温州文化艺术水平?


王:在我担任市工人文化宫文艺科长期间,相继开办了各种培训班,陆续建立各种文艺队伍,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开展得红红火火,培养了一批舞蹈界领军人物,如池渌、余茹茹、邢时苗、蔡丽雯等。


我还发动与召集了温州文艺界的各路精英,有唱歌、演戏、朗诵、舞蹈等,为温州创排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由300多人参加的大型歌舞史诗《风雷激》,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此举无形中大大提高了温州文化艺术的整体水平。


我还在文化宫建立了越剧、瓯剧、舞蹈、民乐、话剧、曲艺、杂技、管乐等队伍,并安排有实力的队伍定期在文化宫剧场进行公演,受到群众充分肯定。我又相继创作了《柑林曲》《利剑歌》等节目。这些节目均获得由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大奖,并在央视播放。其中《柑林曲》由浙江省歌舞团作为进京献礼的节目,并由浙江省出版社印制成年画,发行全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被调至市文联工作。这一重托让我与舞蹈的情缘越结越实,我全身心投入,从加强舞协组织建设着手,开办各种培训,培养骨干,更大范围地开展群众性的舞蹈普及教育,相继建立了市交谊舞协会、健身舞协会。


▲1979年创编双人舞《利剑歌》参加全国比赛获大奖


金:当时温州舞蹈取得了怎样的佳绩?


王:在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时温州的舞蹈创编、人才培养都名列全省之首,温州“舞蹈之乡”之荣誉被全省所公认,温州在世界性和全国性的比赛中屡获大奖。2003年,我创作的群舞《春天的故事》夺得全国中老年舞蹈大赛特等大奖。学生们欢呼雀跃,给了我蜜一般的欣喜。


专注,枝繁叶茂

创编中华韵品牌



金: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温州人下海经商,就没影响到你对舞蹈事业的专注?


王:在我几十年与广大群众相知共舞中,群众的激情、内心的追求,启发引导我探索舞蹈艺术如何为全民的身心健康开创一条新路。“治国施政民为本,强国富民健为根”,这就是我创编“中华韵”的核心理念。没有全民的身心健康,何以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王明中编写中华韵教材


金:为了创编中华韵,你做了哪些前期工作?中华韵是怎样的一种舞蹈?


王:我经常进入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观察群众的舞姿,发现其不足之处。我查阅了大量的人体医学书籍,并结合了健身养生的精华,如中医学、生理学、解剖学中有关气血、经络、肌肉、骨骼、韧带以及太极、气功、武术等生理健康的多种科学论述为根基,于1984年诞生中华韵首个组合“气韵”。此后,我不断对中华韵进行完善,家里的手稿叠起来有一米多高。


中华韵以健康为目的,以舞蹈为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严谨的科学性、高雅的艺术性、广泛的群众性,融健身与艺术于一体塑造靓丽的身姿体态,展现高雅的气质风采,科学健身、美学塑形,提升全民身心素质,让“健康、快乐、美丽、风采”伴随一生,益寿延年。近四十年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不断完善,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实了中华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欢迎,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健康、快乐、美丽、风采,增添了诸多的自信与快乐。



金:在你的培训班里,我们确实看到了学员的精气神。请你从专业的角度说说中华韵的具体作用。


王:今年58岁的汤女士原先在房开公司做财务工作,常年久坐使她的椎间盘突出,不得不辞职。学习中华韵一段时间后,她的病情明显好转,人也精神了许多。


卢女士学了中华韵两年多后,考进了我们中华韵艺术团,当上了老师。以前她的脾气暴躁,家庭经常闹矛盾,孩子也不喜欢她。学了中华韵后,她性格变得温和,身心宁静,家人都觉得她变温柔了。


中华韵不仅是女性锻炼塑身的健身方法,也受到众多男性的欢迎。许多男学员都是妻子推荐过来的。56岁的林先生是公司老总,他的妻子周女士练了两年多的中华韵,受益匪浅。于是,她就让丈夫去练中华韵。起初,丈夫很反感:“一个大男人干吗去学这个?”前年4月份,他感觉肩膀、腰酸痛,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初级班。每周二、四晚上,他都去练习2个小时。现在他觉得身体舒服多了,肩膀和腰也不痛了,身体还很挺拔。后来,他还和其他男学员在温州大剧院参加了展演。


▲2014年中华韵千人展演


金:中华韵是在温州发源的一个健身舞蹈品牌,现在影响如何?


王:如今,这项健身艺术在我市盛行,仅温州就设立了8个中心教学点,另外,还和数百个机关单位开展合作教学,学员已达十余万人。而且中华韵还走出温州,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有所发展。2017年9月12日,中华韵北京教学点中科院班正式开班授课。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学了3年中华韵,今年该校将在学生中引入中华韵。我国著名舞蹈家金秋带了4个研究生来温学习研究中华韵,称我为“健身舞蹈的引路人”。


▲2017年7月4日温州大剧院105期“艺路同行”中华韵峥嵘40年艺术沙龙现场


金:你今年82岁了,仍然亲力亲为给学员授课,体力吃得消吗?


王:我视艺术为生命,她伴随着我走过了大半个人生,给我带来了快乐与幸福。虽然我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是力求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中华韵·中国梦。




▲丰硕成果


各界评说


 邢时苗 

温籍国家一级编导,曾9次担任央视春晚舞蹈总监和现场导演:

40多年前,王明中老师经常在市工人文化宫为我“开小灶”提供训练场地,并精心指导我进行舞蹈训练。1978年,我进入温州市文工团后,他特地为我排练舞蹈《闻鸡起舞》。那时,我经常到他家蹭饭,他都会给我讲述他的经历以及舞蹈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我经常出差,我们还保持书信往来。信中他很关心我的作品,时常给予我意见。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家,也是我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恩师之一。


 蔡丽雯 

温籍著名青年舞蹈编导、央视多场大型晚会舞蹈总监:

30多年前,王明中老师为我特意排练了一支《阿里山的姑娘》舞蹈,正是凭着这支舞蹈让我顺利考入了市少艺校。没有他的精心培养,就没有现在的我。他平易近人,说话很温柔,但柔中带刚,透露出一种威严。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


 郑树山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原会长:

我带队跟踪考察中华韵长达8年,于2016年5月将“中华韵健康教育基地”的牌匾授予温州市明中形体艺术培训中心,这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自1981年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培训类特色项目基地。中华韵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展现了它的审美和健康价值,在继承吸取、梳理发展传统文化健身养生元素的同时,博采东西方文化营养,汲取与融合形体艺术美学,成为我国民族健身活动的一个特色品牌,值得我们很好地挖掘和推广。


 张志宏 

温州市体育局局长:

中华韵将体育跟艺术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很好的精气神,对于促进群众的身体健康、精神提升都很有好处,也是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体现。在温州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国家改革试点的背景下,中华韵运动应该发展得更好,中华韵运动协会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柳升高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中华韵作为一支文化体育方面的社会团队,能够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并且在全国打响,获得许多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被列入百姓健身运动十大推广项目,其教材能够获得全国成人教育学会认可并出版推广,实属不易。这是团队领头羊、项目负责人胸怀爱国之情、心系百姓健康、弘扬中华文化,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情的结果,是温州人文化情怀与工匠精神最为典型的体现。当然,中华韵团队的迅速壮大,离不开以王明中为代表的一大批健身塑形导师不遗余力的推广和艰辛付出。相信这个项目对推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金可生 黄小玲 叶锋/文   姚卡/图 视频

编辑:孙立彭 刘曦 王锦灵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