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四季中,夏季时间最长;雨天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雾霾日的天数近年来显著下降……近日,温州市气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一窥咱们温州的气象“奥秘”。
气候:一年超三分之一是夏天
常常有人开玩笑说温州只有冬天和夏天,春秋两季短到还没察觉就过去了。但从气象局提供的数据来看,温州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均高温天数和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低温天数远比杭州和宁波少,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温州冬季短,春夏秋季长,还是属于四季相对分明的地方。
从具体天数上来看,我市夏季最长,有136天,一年超过四个月是夏天;春季次之,有83天;秋季和冬季相差不多,分别是75天和71天。和杭州宁波相比,温州低温天数年均6.2天,远少于杭州的26.7天和宁波的25.5天;高温天数年均10.8天,也远少于杭州的25.6天和宁波的18.4天。
降雨:温州的梅雨天并不算“典型”
说完气温说降水。如果对去年3、4月份的“太阳去流浪”这段时间还有印象,相信很多人会有“温州一直在下雨”的感觉。市气象局数据显示,温州降水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也就是5、6月份和8、9月份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段内的总雨量占前年降水量的68.28%,接近七成。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温州的梅雨并不“典型”,常规入梅日期是5月27日,出梅时间是6月25日,从1970年以来的资料统计,温州梅汛期雨量及暴雨日数总体上呈双增趋势。
空气:雾霾天气近年得到有效控制
在空气质量方面,相比前些年,近几年温州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据市气象局数据,近7年来,我市市区霾天气得到有效控制,“霾”的天数从2013年的150天,逐年下降到了2018年和2019年的连续两年仅29天,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重度霾”,近5年均为出现,而近3年里,连“中度霾”都没有出现过。PM2.5和PM10的浓度分别从2013年的58ug/m3和94ug/m3,下降到2019年的28ug/m3和53ug/m3,双双呈现下降向好趋势。
除了以上一些让温州人欣喜的消息,也有一些让人皱眉的数据。首先就是温州在浙江省内属于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由于受到典型季风性气候影响,温州的气象灾害呈多样性,除沙尘暴以外的其余14种气象灾害(台风、干旱、暴雨、雷电、寒潮、暴雪、大雾、霜冻、低温、高温、龙卷、大风、冰雹、霾),温州都有发生。其中,影响温州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汛期雨量及暴雨日数双增、以及强对流引发雷电和短时强降水增多趋势。
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气象预报预测也越来越准确、精细和智能。目前来看,天气预报分为临近预报(未来3小时)、短时预报(未来12小时)、短期预报(未来1-3天)、中期预报(未来4-10天)、延伸预报(未来10-30天)和长期预报(未来30天以上)。据市气象局统计,目前的天气预报,24小时短期预报准确率为85%以上,1~3天预报准确率达81%以上。
(文中数据未特别注明的,均为常年数据)
温都记者 蔡挺
编辑 金慧君
审核 李罗华
网友评论: